荷蘭設計巨匠入駐宜貢坊云錦織造廠,讓西方文化與云錦創意結合
這些天,在宜貢坊云錦織造工坊里,辛勤的織造女工們迎來了一位大鼻子外國人,“認真地不得了,什么都要問,什么都要親手摸摸,恨不得爬到機器上面去”。
他是荷蘭人,托馬斯·韋德肖恩,這個藍眼睛的男人、被認為是全球設計界最前衛的代表之一
“通常情況下,設計師與民間手藝人合作,是各顧各的,一方拿出設計,另一方按照圖紙制作;但我覺得一個好設計的誕生,絕不僅僅只依賴設計師一個人的智慧,就像這些熟練云錦技藝的女織工,她們給了我很好很大的啟發。”托馬斯說。
托馬斯先生,是托尼克設計工作室(Thonik)的創始人,被認為是全球設計界最前衛的代表之一,在文化、政治及教育領域成就非凡。
中秋前夕,他帶著自己的助理、翻譯,從荷蘭埃因霍溫趕赴南京,來到南京江寧遠郊的宜貢坊云錦織造工坊里。
來到南京五天之中,除了參觀江寧織造府、云錦博物館,以及在南京大學分享了一場“圖形聚力”的主題講座外,其他時間,托馬斯和宜貢坊云錦織造廠的女織工在一起,傾聽她們的故事,邊聽邊寫邊畫,溝通探討。
這位設計巨匠是首批由南京市委外宣辦和稀捍行動發起的“非遺復興”設計師駐地計劃中的一員,他著重圍繞著南京最為自豪的非遺項目之一,云錦工藝進行研究創作。
在此之前,已先后有丹麥首飾設計師KimBuck、著名音樂人跨界設計師朱哲琴、工業設計大師楊明潔來寧駐地,分別對南京金箔、絨花和榫卯結構等非遺項目進行了深刻體驗,并著手嘗試創新。
“駐地計劃”的大幕開啟后,還將有多位全球頂尖設計大師和國內外青年設計師前來,與非遺機構、傳承人深度溝通,提煉南京的非遺文化,讓她們以更年輕、更純粹的面貌去震撼世界。
第一天,托馬斯的“預案”就被推翻了
安靜的云錦織造坊,因為出現了這幾位金發碧眼的藝術家,變得熱鬧起來。從他們寫滿笑意的臉上,就能看出,老外和女織工們都很“亢奮”。
盡管托馬斯們還不能流利地喊出女織工們的名字“巧云”“小芳”,但仍舊像一家人一樣圍坐在一起,就著街邊小店的特色酸菜魚愉快地扒著午飯,笑語歡聲。
這是他們朝夕接觸的第五天,從一開始的拘謹,包括語言障礙,到現在完全是專業領域的頭腦風暴,摸清了一些關鍵問題,溝通也松快了許多。
托馬斯正在用平實的語言,講述如何用設計的力量平衡中西方的文化差異,這是他近些年的實踐傾向,也是主要的學術課題。
“我是平面設計師,在首批駐地計劃的四個主題中,設計云錦與我的專業最為接近。所以,很自然就‘認領’了云錦工藝。”托馬斯說,“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,可以嘗試著跨界、跨國、跨文化合作交流。”
“云錦是南京的驕傲,所以我必須要深深地進入南京。”為了讓自己的設計更有地道的南京味兒,托馬斯將入駐宜貢坊云錦織造廠,與兩位手藝精湛的云錦女職工一起進行創作探討、“她們的直覺會比我更專業。”托馬斯說到。
托馬斯擅長于圖形、字母等元素的寫意組合,在來南京之前,他也曾做過些設想,例如,是否可以通過女織工的名字衍生出一個精美設計,結果是,在抵達后開始工作的第一天,“預案”就被推翻了,~不過還是佩服托馬斯無處不在的靈感!
“阿姨們陪我們一起參觀了云錦博物館,她們不太愛說話,情感表達沒有那么外向,但很樸實真摯。”托馬斯的助理說,“我無意中聽到其中一位巧云阿姨的心愿是‘給結婚的女兒親手縫制一件云錦嫁衣’,便翻譯給了托馬斯。
“托馬斯立刻好奇地追問為什么沒能實現。織工阿姨說,云錦的制作過程復雜,要有‘紋樣設計’‘挑花結本’‘造機’‘原料準備’等步驟鋪墊,最后一步才是‘織造’。而真正‘織造’時,又需要提花工和織造工在織機的上下方配合著。每天的進展僅有5、6厘米,編織好一匹云錦面料,要很長時間——這這種情況下,對于織造工來說,要給自己女兒制一件云錦嫁衣.幾乎是不可能的。”
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
當晚,在回到酒店的工作交流會上,托馬斯告訴他的設計團隊,題材有了!
定下紅色,被阿姨感動的設計師
在與宜貢坊女工日漸熟悉的接觸中,托馬斯越發被她們的故事感動。
“從年輕的小姑娘到暮年婦女,巧云阿姨在織機上堅持了三十多年,身體還帶著病。她很有毅力,看到她一絲不茍的工作狀態,讓我們肅然起敬。”助理說,“這些阿姨應該比任何人都懂得云錦工藝,但并不張揚,只是專注于手上的每一根絲線、金線。巧云阿姨說一直會做到眼花看不見、不能做了。但不知道是否有年輕人愿意接班,她說這話的時候,我好像能聽到她輕輕的嘆息。”
托馬斯很喜歡她的故事,但作為設計師,他還是保持著理性,抽出一些空來,靜靜觀察。
“每天得到的信息很多,可他一直在提醒著我們,辨別哪一個元素才是最重要的。”助理說。
在不斷的專業討論中,團隊理清了設計思路。
“在一幅云錦上,我們將賦予它三個層次的內容。首先是底紋,它會是一朵若隱若現的古老‘祥云’圖。既取自‘云錦’之‘云’,也取自‘巧云’之‘云’。
“第二層,是母親與女兒的故事。這是設計的主架構,承載了母愛和祝福。或許,它的呈現方式會像兒童圖畫書一樣,最終還沒完全想好,但可以期待一下。
“第三層,展示的則是我們這一路上印象深刻的事物,把它們化作符號,融入進去。”謝達輝解釋道,“造型上還是會采用些基本的,沿用傳統的風格,但可能會在色彩上多做一些文章。”
設計并不是一蹴而就,這其中還有過選色方面的“爭論”。
“織工阿姨想要大紅色,復雜精致的圖樣,顯得喜慶,而托馬斯則希望能簡潔、素雅些。最終,‘拗’不過阿姨,協商下來的結果是,底紋的顏色暫且空著,根據她織造當天的心情與喜好,自己配色。”助理繪聲繪色描述著當時的情景。
故事,是帶入觀眾的最好設計
這并不是托馬斯與南京云錦的第一次親密接觸。早在三四年前的學術活動中,已經和南京的“瑰寶”結緣。
“我早前就參觀過云錦博物館,與那里的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。但相比之前的經歷,這是我第一次與真正的南京人肩并肩一起工作,和南京的女織工一起設計云錦圖案,實在是不一樣的意義。”托馬斯很激動。
“我與南京的緣分不斷,去年的‘南京青年文化周’的視覺系統也是由我設計的。”托馬斯說,“我非常喜歡南京,紅色的宮殿、綠色的林蔭大道、灰色的古城墻……都有自己的特點。我雖然還不能說完全了解了南京的城市文化,但能感覺到,它處處有故事,就像織機上絲線一樣,五顏六色,千變萬化,無論怎樣都很吸引人。
“我們這次給云錦進行平面設計,或許我們的設計并不是最好的,但它一定有著它的最高價值。因為這其中包含了真實的故事,賦予了人真實的感情。這在文化上,是互通的。
“用說故事的創作方式把觀眾帶入,讓他們感動,才更有感覺,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做平面設計的追求。”
學術交流、設計碰撞、實地考察等激發創作靈感,“駐地計劃”期望能夠成為國際頂級設計大師說好南京非遺故事的最佳平臺,“感謝大家,要很多巧合才能有現在這個機會,我們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,東西方文化交融、碰撞,因為大家都很真實,結果一定是非常動人的。”托馬斯講到。
托馬斯透露,待設計完成后,會與宜貢坊織工們一起研討設計織造出一匹10米長的云錦布料,其中的6米,分別送給巧云、小芳,裁剪縫紉后給她們的女兒做嫁衣,“不會有比這個更感人了。美麗的南京新娘,母親織出來的云錦,像云彩一樣的美麗”。
云錦在生活應用中,有著較明顯的斷層,因為很多人覺得它太貴,傳統又不時尚。的確,純手工,不能工業化生產,并且更多的也是皇家文化,注定了它昂貴的價格,但它的價值應當更體現在織工的工匠精神與平平淡淡的堅守,如果有一個把云錦故事說好的平臺{宜貢坊正在為此不斷的努力},那么南京云錦會讓更多的人珍愛上她,宜貢坊希望,昔日的奢華皇家文化,能經過我們不斷的開拓創新,讓尋常人家也能體會到‘她’的美!